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清明江西祭祖行

[日期:2014-04-02] 来源:汾公传人群  作者:刘明松 [字体: ]

    水有源,木有本。探索家族之来源,人类之责任;追思祖先之业绩,子孙之本分。
       2013年清明节前夕,我电话联系本庄外迁之兄弟,准备赴江西老居祭祖。我初次到老居是三十年前,那时的老家鲁溪淮上,11户46口,房屋低破,宗亲们生活贫困,实在不忍心去打扰他们。三年前,我又邀约叔侄兄弟十来人去老居祭祖,那时的老居已经彻底变样。这次,因为迁居在外的太多,我原本计划又去十来人,没料到报名者有五十多人。为了不拂大家的热情,给大家一个尽孝的机会,我们一行五十多人分乘九辆车于清明节当天赴江西老居祭祖。
      上午在龙港出发前,大家把九辆车装满烟花鞭炮祭祀用品·,九点正式出发。车行驶在316国道上,以前又狭又凹凸的公路改造得宽阔平坦。进入江西境内,两旁是低矮的群山,一改阳新那宽田大畈的景观。十点前,我们到达本能公迁出的武宁县鲁溪镇淮上老居,刘堂福宗亲等人早已等候在宗堂门口。我们一行首先进入宗堂集体向祖宗行三叩之礼,大门外,鞭炮烟花齐鸣,好不热闹。老家的一切都变了,过去的老房全然不见,清一色的三层小楼,门口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大道。宗亲们一个个热情有加,宗堂门口当年那两棵小柏树也长得老高了,郁郁葱葱,这应该是我们家族兴旺的象征吧。
      稍事休息后,我们一行又赴德安磨溪一世祖通公处扫墓。车到坂林坑,等候多时的硕立宗长领我们拜谒通公祠。来到通公祠前的广场前,祖祠雄踞高台上,三层的坂林祠高大巍峨,二层门楣上大书“坂林祠”,大门门楣大书“彭城堂”,站在广场上,透过洞开的大门,通公雕像威严地端坐正中,令人肃然起敬。大殿门口两旁的柱子上盘绕着两条欲飞的金龙,使每一个后代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的先祖,我们是豢龙家族,是真正的龙的传人,是创立大汉的人的后代。拜谒通公祠后,在硕立宗长的带领下,我们前往祭扫通公墓。通公墓坐落在一座清秀的小山上,高大的墓碑十分雄伟,坟茔上插满了无数的鲜花,墓前的鞭炮纸屑盈寸。通公的后人无数,每年春秋二祭,前来拜谒者定然不少。
      祭扫了通公墓,我们前去祭扫忠公墓。忠公墓与弟媳郭氏县君,熊氏松滋县君【俱为日章公继母】,侄日章公,子敏公墓并列。好一片葱绿之地,山明水秀,藏风聚气,难怪子孙繁衍百世昌。
      扫墓归来的路上,硕立宗长又指给我们看了通公故居遗址。遗址位于一座小山前,门前有潺潺流水,该遗址现在是一片修竹,苍翠的竹林中密密的竹笋高低林立。群山之中居然有这样一座世外桃源,真是隐居的上好之地。遥想通公当年,于混乱之秋,率二侄从鄱阳来此隐居,真是大智大义之举,后二侄与四儿共分六爨,直到后来子孙发达,科举频中,人才辈出,实是通公大德之善报也。
      下午一点左右,我们一行返回鲁溪吃饭,过去穷乡僻壤的鲁溪,如今建成了两公里左右的大街,整齐干净,颇有现代气息。午饭后我们拜谒于珩谷琳公墓,三公墓处风水学上叫“犀牛望月”,隔着墓前的稻田和水塘,约三百米处的月亮墩宛如初升的月亮,令人赞不绝口。每年来此祭扫的宗亲不计其数。
      祭祖归来,感慨良多。我刘氏族人无数,尊长爱幼当为根本,饮水思源乃是应当,我辈定当为子孙后代做出榜样,我刘氏家族定会螽斯蛰蛰,必要瓜瓞绵绵。

                                                                                          (写于2013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通公  忠公  敏公  通公墓  板林坑 
本文评论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