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听说阳新县出了一位太平天国首科状元刘继盛。8月22日,一个难得的天气凉爽的日子,记者带着对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踏上了寻访的征程。
启程·追溯历史
史料记载,刘继盛(1822年~1864年),原名达忠,字赞宸,号利川,兴国州永章里人,即今阳新县大王镇人。
大王镇地处黄石市东南约30公里,该镇因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到此赈灾而得名“大王”,有着千年的历史。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了民风古朴的千年古镇:大王镇。
也许是历史烟云早就淹没了古镇上的历史人物,镇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有个“天国状元”墓,但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动后,刘继盛故居具体在哪个村庄,他们也不清楚。于是,我们一行踏上了寻访之路。
一路上,我们迎着山野吹来的阵阵微风,脑海里却回荡起历史上太平天国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来自太平天国时期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清朝统治之下长期积聚的阶级矛盾和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汇聚而成的社会矛盾这两重矛盾的压迫下爆发的,它曾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般地动摇了腐败的清政府统治,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着深远影响。
刘继盛正是代表了当时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对满清科举制度的黑暗不满而毅然参加太平天国的开科取士,而他也一举成为太平天国首科状元。
探访·“天国状元”故里
寻觅了几个村庄,我们终于在大王镇上刘村找到了刘继盛的故里。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当我们走进古村一栋七重的老屋时,才深切体会到了古村昔日的荣耀。大门之上,有一块当年刘继盛亲笔书写的“黎光绕阁”石匾。在老屋正厅之上,还悬挂着一块巨大的木匾,上书“天国状元”,黑色的匾额显得分外凝重。据说,原来的旧匾额在文革中被毁坏了,这块是其后人重新按原样仿制的。
村民带我们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中,找到了刘继盛旧宅遗址,当年气派而庞大的建筑已变成了断垣残壁,显得如此荒凉。今年62岁的刘会生老人和刘继盛第六代孙刘合坤向我们讲述了刘继盛少年时的点点滴滴。
他们说,刘继盛小的时候当过放牛娃,后来又做过裁缝。他从小聪明过人,传说他读书十分刻苦,博览经史,无人能比,老师都没有办法教他。据《湖北省志人物志稿》和阳新县志记载:刘幼年入塾,因家贫辍学,习裁缝,以刘基自命。1838年,他未满17岁便参加了县里的考试,但是,因为主考官的故意刁难没有被录取。他愤然对天起誓:“刘某再不跨进这个门槛!”有人劝其重试,他说:“我,明之刘基也,岂为胡元所用哉。”18岁时,他以设帐授徒糊口。据说,刘继盛常以刘伯温自称,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此后刘继盛就四处教书。
1854年秋,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决定为天朝开科取士,招收天下人才,为天国所用。当时,刘继盛正在大冶的磊山教书,听说之后便欣然赶去赴试。随后,他在《时务策》、《制艺》、《诗赋》三场考试中,均获得第一名,之后便被选拔为太平天国首科状元。当时,兴国州同科考中者300余人。
天王洪秀全十分欣赏刘继盛的才华,多次对他予以赏赐,并在天王行宫赐宴,和他一起探讨军政大事,他的很多见解都得到了天王的赏识。刘分析时局,陈述政见,言多中肯。天王大喜,赐以彩轿华盖和锦衣侍卫,游街三日,观众如云。随后,天王经常召见他议事。
一日,天王问刘继盛,“我以大义起兵,为何所到城池,尚多抗拒?”刘答:“满清入关已久,人民已忘亡国之痛。天王举义,智者称为吊民伐罪,愚者则认为犯上作乱。应深入民间宣传,晓以大义,人心自然归顺。”
原来,在起义期间,洪秀全率领的起义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更多的反而是抗拒。刘继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得到了天王的支持,天王委派了300多名新学士分赴各地宣传革命,果然在这之后很多人都归服了。天王还在武昌高筑坛台,刘继盛登台演讲“驱逐满夷,重兴汉祚”,呼吁“士民人等再不得垂辫发,着胡装”。听众动容,奔走相告。原四方逃散的人们都回乡举义,抗击清军。
传说,刘继盛考上“天国状元”后,清政府追查其人来历,发现刘继盛是因当年的主考官故意刁难而未考入仕途为朝廷效力后,便将当年刁难他的主考官处以极刑,以警示后来者。
寻墓·杂草掩荒冢
我们决定去状元墓前看看。村民说,状元墓距村约有一华里的路程。沿着田间小路,我们向桃山和狮子山方向走去。桃山是因山形像桃子而得名,狮子山也因像一头雄狮而得名,特别是狮子山上陡峭的石壁,以及许多奇异的怪石,给人遐想。
站在一条小溪边,眺望远山,绵延的群山,碧绿的森林,青青的原野,原野上到处是白鹭,或在长空中翩翩起舞,或立在田间溪边引吭高歌,偶尔还看见几头水牛在田边小憩,好一派山水田园风光。
我们来到一片半人高的草丛中,扒开草丛,露出一个小土包,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状元墓。
看着眼前的状元墓,我们心中涌起一阵悲凉。想必这里很久无人问津了,也很久没人清理了。我们的思绪再次穿越时空,寻访刘状元轰轰烈烈的人生足迹。
史载,刘继盛深得天王洪秀全的器重,曾任太平天国秘书监,总理法制、文牍、令钱。和乔彦才、刘盛培等以唐朝试典为依据,制订天朝考试制度。将文、武两科学位统改为“士”。文科称秀才为秀士,补廪生为俊士,拔贡为杰士,举人为博士(后改为约士),进士为达士,翰林为国士;武科则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等。还推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制度,之后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科举女状元。在艰苦的战争中,为纪念殉难的太平军将士,刘继盛曾与刘盛培合撰题为《英俊归真》悼文,感天动地,人民为之动容。
1864年,随着太平军失利,才华横溢的刘继盛吞金自杀于南京,年仅42岁。也有人认为,刘继盛是被天王洪秀全派去助吴汝孝守武昌城的,城破后被清军所杀。族人专程赴金陵寻其遗骨(或衣冠),归葬于罗家园山上。遗著被收入《刘状元文集》。
后记·应立碑纪念之
刘会生老人讲,刘继盛死后,族人先派一位村民去南京寻找其尸首,结果那位村民起了邪念,将族人捐献的盘缠全部给挪用了,随便找了一些衣物谎称是刘状元的遗物。族人不相信,那位村民发誓,如果骗了族人,将死于老虎之口。当夜,那位村民真的在狮子山死于老虎之口。族人重新派人上南京寻找,终于找到了刘状元的家,但在其家中只找到一些衣冠,回来后重新葬于罗家园山上。
从历史烟云中回到现实,让人感慨万千。村民告诉我们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古村自从刘继盛考中状元后,一百多年来,村里竟没有出一个高中生,更不用说大学生了。于是,他们认为,是刘状元一人占尽了风水,导致古村平庸、落后。所以,多少年来,刘状元的墓从来没有村民去清理,更没有人为其立碑纪念。
我们无可非议村民朴素的想法,也能理解村民的所为。但是,刘继盛毕竟是太平天国一代英才,曾为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和宣传太平天国“驱逐满夷,重兴汉祚”的政治主张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也是阳新县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佐证,应该立碑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