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重修汾公墓是汾公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日期:2013-02-08] 来源:联谊会  作者:办公室 [字体: ]

      老家人在上门募集重修祠墓基金时,有的宗亲总会说,老家人重修汾公墓和节度祠,这是件大好事,我们坚决支持。这话听起来似乎没错,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点问题,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把重修汾公墓和节度祠当作了老家一个地方的事。是你要修,我们来支持。其实老家有自己的祠堂,有的宗亲来老家看过,而汾公“节度祠”是我们全体汾公后裔共同的祠堂,宗谱有记载,所以说重修汾公墓祠是全体汾公后裔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的老祖宗刘汾是中国历史上我们老刘家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前有九妻十四子,去世后葬在了江西弋阳曹溪龙头山旗鼓岭,墓穴左右有两洞,一边出风,谓之风洞,一边流水,谓之水洞,可谓是真正的风水宝地。正是有了这块风水宝地的庇荫,后裔们才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汾公去世后,十四子结庐于新陂轮流守墓,极尽孝道。后来由于事业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由第七子汉广公专职守墓,其它13个兄弟予以钱财资助。所以千百年来,老家新陂人走到全国任何一处汾公后裔的地方,食宿均是免费,这一惯例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种种的历史原因,汾公墓日渐衰败,如今只是隐藏于荒草灌木中的一丘荒冢,无不令前来祭祀和吊唁的我辈痛心疾首。

      作为与长眠于龙头山的汾公朝夕相伴的第七子汉广公后裔的新陂老家人,自然对老祖宗有着更深厚的情感,所以以克梅宗长为代表的老家人,为了重修汾公墓,为了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数十年来抛家舍业,不辞辛劳,在宗亲中奔走呼号,在政府部门中苦苦相求,在与汪姓的谈判中据理力争,然而,毕竟势单力薄,又无强硬的官方背景,他们虽然竭尽全力,却仍然收效甚微。

      老家人虽然暂无能力实现夙愿,难道几百万汾公后裔就没有能力把老祖宗的墓修起来吗?于是,汾公全国联谊会应运而生,一大批汾公后裔团结在汾公的旗帜下,以保护和发展汾公文化遗产为宗旨,以修复祖墓为当前工作重点,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迫使曹溪镇政府同意出让位于老家的11.7亩土地重修节度祠。 重修节度祠是重修汾公墓的延伸,是重修汾公墓的配套工程,是重修汾公墓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在汾公全国联谊会一届三次全会上已经形成了共识。还有一点我们需要形成共识的是,偌大的一项工程,需要资金千八百万,如果靠老家几百户人家,千来号人丁,效益不高的农耕产业,汾公墓节度祠到猴年马月都修不起来。因此需要我们汾公几百万子孙齐心协力 ,同献孝心,集腋成裘,才能实现夙愿。

        有的宗亲也说,只要老家事情办好了,动工了,钱不是问题,有的还催着老家早日开工。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想等到动工了以后再捐款的话,按照老家的现状,哪来的启动资金呢?如果不募集到一定的资金,使工程能够连续顺利地进行下去,光举行一个开工典礼又有何意义呢?因此,说一千道一万,资金是根本。现在,地已经买好了,效果图、设计图、施工图也出来了,土地使用证、准建证也已经办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钱。汶川大地震我们捐过钱,舟曲泥石流我们捐过钱,就连我们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印尼大海啸我们都捐过钱,面对我们共同的祖先—汾公昔日曾经辉煌过而如今一片衰败凄凉的墓地,我们能忍心看下去吗?我们能无动于衷吗?因此,我想说,宗亲们,立即行动起来,不管多少,为我们共同的祖宗献上你的孝心,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联谊会办公室

                                                                                         2012. 08. 01.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本文评论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